会议专题

《小儿推拿学》教学改革浅议

小儿推拿学是研究运用手法作用于小儿体表,防治儿科常见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疾病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及自我保健意识的加强,小儿推拿由于具有不吃药、不打针,操作简便、儿童易于接受等特点,日益成为广大家长提高孩子体质、避免药源性损伤的治疗方式.大量临床研究也显示出小儿推拿在治疗小儿厌食、泄泻、便秘、积滞、反复呼吸道感染等疾病方面独特的疗效.如何继承和发扬小儿推拿这颗中医学宝库中的瑰丽明珠,适应社会不断增长的人才需求是中医院校人才培养垦待解决的问题。 笔者所在儿科承担《小儿推拿学》的教学任务数年,对小儿推拿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所进行的相关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改革等进行了一些思考,希望能为学科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贵阳中医学院《小儿推拿学》由儿科教研室组织教师完成。任课教师主要是针推专业毕业,从事儿科临床、教学工作的教师。他们不但有扎实的针推知识,还有较丰富的儿科临床经验,在教学中能根据教材将两个学科的知识特点有机结合,避免了小儿推拿教学中重针推、轻儿科或重儿科、轻针推的教学弊端.《小儿推拿学》教学由于课时有限,需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教研室选择小儿推拿优势明显的病种重点讲述,如感冒、咳嗽、腹泻、便秘、厌食等。其他病种少讲或不讲,并要求教师备课时着重疾病的辩证论治,授课中强调推拿处方随症灵活加减。小儿推拿课程亟待多种教学方法的融入和灵活运用,如情景模拟式教学、病案导入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等,教研室尤其强调多媒体课件在小儿推拿教学中的作用。《小儿推拿学》的教学安排中应该设置一定学时数让学生到临床实践。临床实践分为观摩、手法强化,规范训练、临床操作三个阶段。小儿推拿学培养的是小儿推拿医生而不是只知道操作不会诊断的推拿技师,因此,在临床推拿实践中一定要避免只注重手法培训而忽视疾病诊断能力培训的现象。

高等院校 小儿推拿学 课堂教学 临床实践 教学策略

陈竹 彭玉 曹丰 吴敏 冷丽

贵阳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儿科,贵州贵阳 550001

国内会议

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儿科教育研究会第五届高等教育高峰论坛暨2014年全国中医儿科教学与学术交流大会

武汉

中文

43-44

2014-03-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