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未病”及冬病夏治理论在儿科的应用
冬病夏治穴位三伏贴是中国特色疗法,近年来在儿科的应用十分广泛,尤其在对慢性咳嗽、支气管哮喘、关节炎、变应性鼻炎、冻疮等疾病的治疗中起到了很好的效果。通过对冬病夏治理论的了解以及对三伏天贴敷疗法中贴敷药物、穴位选择的探讨,并借助文献研究的方法,对冬病夏治穴位贴敷进行了系统整理与分析,提出采取循序渐进方式积累临床应用证据、形成基于临床证据的操作技术规范、开展高质量临床研究的建议。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冬病夏治疗法使用人群、临床疗效,展示其临床价值,为人类健康做出更大贡献。中医学有“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治疗原则及“天人相应”理论。夏季三伏天属于缓解期,此时人体的脏腑功能相对稳定,病情亦稳定,但人体阳气盛于外而虚于内,皮肤腠理相对疏松,采用审因论治的辩证治疗方法:一采用内服温补药物以扶助正气,根据患者体质情况,分别采用补肺固表,健脾化痰,益肾纳气等治法去除寒邪,以消除冬令之夙邪;二重点运用穴位贴敷、穴位注射、热敷、熏洗等外治方法使其养内虚之阳,以助生长之能,振奋人体相应的脏腑功能,达到疏通表里,沟通经络,促进气血流畅,以期收到“治病求本”的疗效。敷贴疗法是“冬病夏治”最常用的外治法之一。贴敷疗法一般在夏季三伏天进行最好。“三伏”是一年中阳气之盛之时,人体的阳气也随之达到顶峰,此时应用补虚助阳或者温里散寒的药物进行穴位敷贴治疗,并借助自然界夏季阳气旺盛、人体阳气升发之势,通过药物对穴位的刺激,经过皮肤的吸收、经脉的循行而深入脏腑,直达病所,以最大限度的以阳制阴、以热克寒,来驱散人体内的阴寒之气。一般在每年夏季农历三伏天的初、中、末伏的第一天进行贴敷治疗,连贴三年,为一疗程。病史较长或病情较为顽固者可适当增加贴敷次数,贴敷时间一般为每天0.5 -2小时。根据患儿的年龄及皮肤情况增减贴敷时间。冬病夏治效果最为理想的是呼吸系统疾病,其适应症主要有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过敏性鼻炎、变异性咳嗽,亦有临床实例证实贴敷对冻疮、肾病等有一定疗效。
穴位三伏贴 冬病夏治法 治未病理论 临床疗效
高金星 梁红玉 袁晓云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61中心医院、儿科,武汉 430014
国内会议
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儿科教育研究会第五届高等教育高峰论坛暨2014年全国中医儿科教学与学术交流大会
武汉
中文
337-340
2014-03-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