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接受史”第二读者”刍议
借鉴西方接受美学理论而进行的中国古典文学接受史研究,是近十余年来学术界渐趋普遍的一种研究路数,产出了一大批有分量的研究成果.接受学认为,读者对文学作品的意义发生和文学史的构成具有决定性意义,这改变了原来以作家、作品、世界为核心的文学研究定势,提供了改写文学史的可能.叶燮对韩诗之诗史意义的系统阐发,摆脱了自司空图、欧阳修以来仅就以文为诗、雄奇恣肆等表现手法、艺术风貌评骘韩诗的路线,给入耳目一新的感觉;元好问对柳宗元与谢灵运诗歌特点相似性关联的发明,在苏轼指出的柳与陶的关联点之外,另辟新境。通过以上二例,可以看出“第二读者”在文学接受史上的重要意义。完整意义上的文学作品,是由历代读者不断参与创造的。作品审美特质的发掘、文学意义的创造,是一个永远无法完成的动态过程。就历代重要作家作品的接受史看,其实际接受路向也存在着极大的多元性、未定性。在关注“第一读者”的同时,暂第二读者”对于文学接受史和接受史研究的意义也必须得到重视。扩大一点讲,“第二读者”之外甚至还可能存在“第三读者”、“第四读者”……延伸向无穷尽的接受未来。不过也必须注意到,并非每篇作品、每个作者都有明显、典型的“第二读者”,更多的是处于模糊、过渡、分散状态的“第二读者”。这与作家作品的艺术特点和阐释空间、接受者的具体特点、接受史料的发掘等都有很大关系。在接受史研究的实际操作中,更需要结合具体情况区别对待,不可机械地一概而论。邬国平先生说:“对接受史上存在的不同评释,一定要注意把握其贫寸,对任何一部文学作品和任何一位有成就的作者的接受史研究,都不要任意夸大其差异性,或乃至搞成原本并不存在的对立,这样容易迷失历史真相。将变异性和共通性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是避免随意扩大异殊乃至搞人为对立的一条有效途径。”这虽是对接受文学史研究提出的警告,但对科第二读者”的判定与研究也同样适用。
中国古典文学 接受史 第二读者
刘磊
济南大学文学院
国内会议
呼和浩特
中文
116-120
2013-08-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