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起承转合结构论考辨

古人写作讲究起承转合,一般视之为中国诗文结构的基本型.对此,有的学者却颇有微辞:”这种很可能出自三家村学究、为书贾伪托的机械结构论极浅陋可笑,可后来却被八股文理论所吸收(参看刘熙载《艺概·经义概》),又为一些诗论家引申发挥,遂泛滥于教人作试帖诗的蒙学诗法及一般诗法著作中.”问题由此而生:起承转合是不是”机械结构论”?是不是”极浅陋可笑”?文中探究了起承转合之始末.在起承转合结构论被明确提出以前,起承转合结构早已在写作实践中存在。而起承转合作为一种理论被提出是有一个漫长过程。刘勰的“首—尾”说开启了起承转合结构论的先河,对汉语文章写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尾圆合”或者说“首尾相援”己成为汉语文章结构的重要审美特征。到了宋元时代,起承转合结构论发展到第二阶段,即由“首一尾”说扩展为“首一腰腹—尾”(风头一猪肚一豹尾)说。其论的代表人物是南宋的姜夔和元代的乔吉。在元代诗论中,杨载、范柠明确提出了“起-承-转-合”说,标志起承转合结构论的正式成立,进入了起承转合结构论发展的第三阶段。起承转合结构论不仅绵延至后代的诗学、文章学理论中,而且影响了后世写作实践,尤其是文章写作。明清科举考试的专用文体八股文明显受到了起承转合结构论的影响。古文写作的起承转合则是屡见不鲜。起承转合结构论对日本文章学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保坂弘司认为,起承转结是一般文章的结构方式,同自然的思维程序相一致,源于中国的诗歌作法,是基本的规则。保坂弘司肯定了起承转结的文章学价值。总之,无论从起承转合的形成看,还是从它对后世的写作实践的影响看,起承转合结构论都是不能轻率否定的,它是诗文的有机结构论,是作者思维程序的自然呈现,是“大体”和“活法”。

诗文写作 起承转合结构 逻辑思维

万奇

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

国内会议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第十八届年会

呼和浩特

中文

134-139

2013-08-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