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中国历史上的生产集约化、韧性和灾害

文章介绍了三年自然灾害和对自然灾害的忽视,阐述了集约化和社会-生态系统韧性,探讨了清朝时期的集约化和韧性的缺失,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发展与灾害。一个政权希望能平衡增长的人口、稳定人们的生活就要从生态系统中获取更多的资源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这导致了生产或生产力集约化的过程消减了生态系统的缓冲能力,并使生态系统失去韧性、增加脆弱性,最终会导致在短期内具有偶发性,而从长期来看不可避免地会把原来能够吸收的自然干扰变成灾害。一种解决这一大困境的权宜之法是思考减少全球的不平等状态,利用资源的转移和再分配来调整富裕国家与贫穷国家的贫富差距。就中国来说,就是把资源从富有的地区和城市调配到贫穷的地区和乡村。这将在不增加国家层面上生态系统整体压力的情况下瓦解贫困问题。然而,从中国的规模来看,这在政治上多少是可行的,但是在国际范围内的可能性仍然接近于零。另外一种看起来更有希望的方法是:如果一个政府能首先考虑环境影响可能导致的后果的“范围”,即缓冲物起作用的程度可能会因为贯彻发展政策而降低。在意识到集约化和韧性之间的权衡关系不是一对一的交换关系时,政府可能会选择放慢发展速度而非停止。要敢于思考在更长时间范围内和未来十年内国家政策对生态的影响,而不是先污染后治理。这将需要领导阶层制定出大量政策,以及培养大量的向可能受影响的人们解释这一原理的工作人员。但是如果需要防治“自然”灾害的频率和严重程度不再继续增加它似乎就是少数选项之一。

灾害人类学 生产集约化 生态系统 韧性缺失

郝瑞 杨钊

美国华盛顿大学人类学系 云南大学民族研究院

国内会议

灾害人类学及防灾减灾国际学术研讨会

昆明

中文

33-47

2013-08-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