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康熙十八年北京大地震

通过关于康熙十八年大地震的记录,可以得到中国古代地震的被害程度、政府(皇帝、大臣)的反应,灾害与政治的关系,救灾措施等各方面的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可以了解当时的政治构造、灾害观、生死观、灾害政策等,对今天的防灾救灾也有一定参考价值,同时,也可以为灾害文化的跨文化比较提供基础资料。此外,也可以了解古代中国的灾害信息,不但出现在诸如《清圣祖实录》这样的官方记录文献中,在文人的诗文和见闻录中也频繁出现。此外,像资料13的《诰授通议大夫奉天府尹前工部右侍郎万含金公神道碑》的碑文中,也包含了有关地震灾害的信息。这些都对理解古人的灾害记录和记忆方式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三河地震记》是当时灾区地方官的地震记录,这篇地震记对地震本身的描述详略有致,既有总体概括,又有具体人物的受灾实景,对救灾过程的介绍也非常详尽,可以说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灾害记录资料。

清朝政府 地震灾害 救灾工作 政治改革

王晓葵

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研究所

国内会议

灾害人类学及防灾减灾国际学术研讨会

昆明

中文

250-255

2013-08-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