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记忆”构想--江苏文化大型数据库资源建设前瞻
有关记忆项目(或记忆工程)组织实施的主体性,无论是档案馆还是图书馆,资源保存利用、机构协同合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公藏机构(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方志馆、文化馆等)的数字资源建设影响至深。换言之,从中如何合理选择最具历史文化保藏利用价值的资源予以优先数字化,如何确立机构之间合作模式使之成为数据分散采集的有效途径,这些都是图书馆在地方记忆数字资源库的项目推进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的严肃课题。 完整的“中国记忆”,除了包含传统的纸本古籍文献,还应包含用影像记录的口述史,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物。相对于“中国记忆”的国家高度与民族立场,各省市地区的记忆项目通常作为国家历史记忆的段落塑造、局部描写。事实上,记忆项目中地方色彩的呈现,在行政区划与文化认同的大前提下,则更多依据图书馆馆藏文献资源在时间、空间上完整、统一的信息含量,及其与地方重要历史、人物的相关性。所以,地方志书、历史地图、家谱谱牒、碑碣文字等基础数据的数字化专集,通常作为各自记忆项目的基本结构和主要框架。 “江苏记忆”数据库先期13个选题策划,基本依托馆藏文献资源,统筹兼顾全省公共图书馆馆藏资源分布,切合普通读者、专业人士、学校教育、政府机构等目标受众的实际需求,将基础研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分别为:江苏古旧方志数据库、江苏古地图图录、江苏家谱数据库、民国江苏地方报纸辑汇、江南私家藏书楼文化、江苏文化名人故居巡礼、近代苏商与江苏工商经济、江苏戏曲舞台表演艺术、江苏作家作品数据库、南京城市建设(1919-2009) ,“江苏非遗”民俗专题、江苏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数据库、江苏政府重点网站信息资源保存、国家政府信息公开服务。 鉴于机构独立建设地方记忆项目数据库的局限性,无论是“世界记忆工程中国委员会”还是美国国会图书馆,都提出建设主体多元化、技术标准统一化、分工协作流程化的建设模式。这种协同合作的建设模式,由建设主体帮助其他合作机构,如各地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等公藏机构遵照统一标准对其特色资源进行整合进数据库,最大程度实现不同机构主体之间的优势互补与资源共享。
图书馆 数据库 资源建设 记忆项目
祁刚
南京图书馆
国内会议
东莞
中文
57-62
2012-11-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