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问》“痒”字析义
本文从文献角度与医学原理,分析了《素问·至真要大论》“诸痛痒疮,皆属于心”一句中的“痒”字,对历代医家的理解作了疏解,并结合当代学者的观点展开了探讨.《素问·举痛论》:“思则气结……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指出忧思会使正气不行,从而气结致病。唐·王冰《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注:“心寂则痛微,心躁则痛甚。百端之起,皆自心生。痛痒疮疡,生于心也。”王冰指出“痛痒疮疡,生于心也”,其解释首先着重强调了心理因素,那么则意味着“痒”之症本身亦有忧思因素,即包含心忧之疾,喻示“痒”之症不局限于皮肤搔痒与溃疡之疾。而刘完素与高士宗改动《素问》原文,实是片面地强调了火热致病因素,而忽略了情志等因素。吴顺领、张霞《“诸痛痒疮,皆属于心”新解与应用》”,在分析皮肤病心理因素时指出:“皮肤作为人体最大的器官,皮肤病不但给患者带来躯体的痛苦,而且还对其心理产生极大的影响。如发生在暴露部位的银屑病、白癜风、痤疮患者产生自卑心理的较多,常因病情反复、疗效不确切、影响美观,在青年中怕人嘲笑或影响恋爱、婚姻问题而产生自卑、紧张心理;而已婚者则因长期治疗、经常用药,感到经济负担重、担心家人埋怨而产生焦虑、厌烦、自卑心理。其他皮肤病,如性病疑病症患者,多因恐惧而产生轻生、厌世念头,而结缔组织病多因病因复杂、病情反复、激素的长期或间断使用等导致患者出现水牛背、满月脸等有损个人形象的症状,使他们身心恐惧,终日焦虑、烦躁不安。”这恰好给“痒”症一个较为充分而有力的说明。故《内经》“诸痛痒疮,皆属于心”之“痒”,除了皮肤搔痒与溃疡症状含义外,还包含忧虑、忧思之“痒”。
《素问·至真要大论》 文献学 医学理论
苏文 黄海波
广西 南宁 广西中医药大学 530200
国内会议
江西井冈山
中文
74-76
2016-07-2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