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气候区丹参生物量、有效成分变化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研究
本研究将同一种源丹参种苗统一栽植于陕西境内由南向北纵穿3种典型气候区以及过渡带的22个试验区,采用HPLC指纹图谱技术检测丹参的有效成分,并测定生物量数据,通过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中心平台和陕西省农业气象服务中心获取各试验区的主要气候因子,研究不同气候区丹参生物量、有效成分变化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所有试验区丹参样品检测均符合2010年版《中国药典》丹酚酸B和丹参酮ⅡA的限量标准,其中丹酚酸B含量的变异系数最大(21.65%)。随着气候条件变化,丹参根系形态也发生了明显改变。相关性分析研究表明:影响丹参酚酸类和丹参酮类次生代谢物积累的主要影响气候因子是5-10月平均相对湿度>5-10月平均水汽压>5-10月昼夜温差均值>5-10月累积日照时数>年降雨量>年均温等。丹参的根系形态和干物质积累则主要受到气候条件的影响顺序为:5-10月平均水汽压>5-10月昼夜温差均值>5-10月20cm平均地温>年均温度>年降雨量>年活动积温>5-10月平均相对湿度>5-10月累积日照时数。丹参的次生代谢物和生物量积累水平都呈现随纬度降低而增加的趋势,丹参根系干物质积累随海拔升高而降低.相比于水分和温度条件,丹参对日照条件的要求并不严格.因此,大气相对湿度、水汽压、昼夜温差、年均温和降雨量是影响丹参的主要限制性气候因子.综上所述,丹参可以适应多种气候条件,完成其正常生命过程,但与陕西北部的半干旱季风气候、中部的暖温带半湿润气候相比,南部的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的温暖湿润气候条件更利于丹参的生长和药效成分的累积.
丹参种植 生物量 有效成分 气候因子
张辰露 梁宗锁 闫希军 朱永宏 刘岩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生命学院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生命学院;浙江理工大学 生命学院 天津天士力现代中药研究院
国内会议
中国生态学学会中药资源生态专业委员会第五次全国学术研讨会暨世界中医药联合会药用植物资源利用与保护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学术年会
广州
中文
103-104
2014-12-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