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人灵长类定向基因修饰
非人灵长类在遗传和生理特性上与人类具有很高的相似性,是研究人类疾病、发育、和临床前治疗等方面最为理想、有时甚至是唯一的实验动物.通过遗传修饰的方法获得灵长类动物模型对探讨疾病的致病机理和治疗有重大的意义.美国等发达国家对灵长类的研究高度重视.但是,基因修饰技术建立灵长类动物模型存在较大的难度.锌指核酸酶(Zinc-finger nucleases,ZFNs)、转录激活因子样效应物核酸酶(transcription activator-like effectors nucleases,TALENs)和规律成簇的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CRISPR)等系统为基因定点修饰开辟了新的途径.这些技术能否成功地应用于非人灵长类,对人类疾病的探索有重要的意义。与国内有关单位合作,成功应用CRISPR/Cas9技术在食蟹猴敲出了3个基因:Nr0b1(nuclear receptor subfamily0group B member1,调节干细胞的干性以及参与调节动物性别决定);Ppar-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receptor gamma,帮助调节新陈代谢);Rag1(recombination activating gene1,与健康的免疫功能相关)。同时,应用TALEN技术,在猕猴和食蟹猴成功敲出了MECP2基因(methyl Cp G binding protein2,X-连锁的、突变及缺失可导致雷特综合征(Rett syndrome,RTT)的甲基Cp G结合蛋白2)。研究结果证明,CRISPR/Cas9和TALENs技术可以用于灵长类基因修饰动物模型的构建,并发现这些基因修饰也发生在生殖腺,为高效建立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提供了重要参考。
动物模型 致病机理 基因修饰 生理特性
季维智
云南中科灵长类生物医学重点实验室
国内会议
厦门
中文
18-18
2014-07-1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