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地震灾区公共图书馆重建引发的思考--以绵阳市公共图书馆为例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4年后,地震灾区已基本完成了灾后重建工作,任何一位亲临灾区的人都会惊叹灾区的变化,废墟上幢幢楼宇拔地而起,学校书声琅琅,文化设施从无到有,公共文化惠及群众。灾区巨变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得益于全国人民和海外朋友的大力援助。以地震重灾区的绵阳市公共图书馆为例,曾经遭遇严重毁损的全市8个市县级公共图书馆基本完成灾后重建,其中7个县级图书馆异地新建,一个市级图书馆维修加固,并列入改扩建项目。灾后重建为绵阳市公共图书馆带来大发展馆舍面积成倍增加,文献资源大幅增长、图书馆自动化水平大幅度提升。但绵阳公共图书馆灾后重建存在选址郊区化、图书馆设计不顾及专业需求、行经费缺乏保障、基层图书馆人员严重缺编,专业人员配备不足等问题。鉴于上述馆情,笔者认为,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过程中,编制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文化主管部门等应该深入调查研究,从实际出发,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图书馆人员编制和专业结构配置方案,让公共图书馆作为重要的公共文化机构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更好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公共图书馆 灾后重建 社会需求 运营经费 人员编制

王智群 张尔君

四川省绵阳市图书馆

国内会议

中国图书馆学会2012年会

东莞

中文

108-113

2012-11-2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