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明遗民群体的心态嬗变
遗民作为一个群体,其精神风貌包括价值取向、思想观念、生活情趣等会形成一种较为共同、大体一致的发展趋向。这一趋向又总是和这一时期社会政治、时代风尚等发展趋向大致相称,这就为群体心态的研究提供了可能。 顺治统治前期,为镇压汉人的反抗,尽快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清政府继续展开残酷的军事征服,制造了中国历史上臭名昭著、惨绝人寰的“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阴屠城”等事件,推行“圈地、充投”“剃发令”“逃人法”等野蛮落后的民族歧视政策,遭到了明遗民的强烈反弹。这一时期明遗民面对明清易代的大变动,怀抱强烈的“夷夏之辨”情绪,心态激越孤愤。 康熙的怀柔和羁縻政策对遗民群体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再者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初“天崩地裂”“海徙山移”的亡国之痛也逐渐淡化,遗民的心态也发生了变化,从国亡之初的激愤难以自已,走向顺治统治末年康熙统治前中期的失落彷徨。本文根据生存方式的不同把遗民分为“遁迹方外”“高蹈肥遁”和“云游四方”这三种类型分别加以论述。康熙亲政(1667)之后,明亡已二十余年,明遗民群体中意志力稍弱者大都已经顺服。几次荐举几乎囊括了遗民中最具影响力的名耆宿儒,并且比起以往的历次征召,态度更为坚决。许多遗民如李因笃、严绳孙等在半强迫半无奈或半期待半忧虑之下应征出仕,出仕之后尽管仕途经常遭遇险阻坎坷,但他们对清廷的态度却不自觉地发生了质的转变:由消极认同到积极认同,从疏离到亲附。即使那些严拒不仕的骨鲠之仕,也放弃了敌对态度,对清廷的态度转为温和、友善。
明遗民 清王朝 心态嬗变
陈珊珊
宁波市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
国内会议
宁波
中文
53-63
2012-11-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