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新型农民培育过程中的机制创新分析--基于桂林市六个村庄的田野考察

在中国,”三农”问题已经成为关系到党和国家全局的根本性问题,”三农”问题说到底,实际上就是农民问题.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培育新型农民”.党的十七大,胡锦涛总书记进一步强调:”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可以说,培育新型农民是有效解决”三农”问题、持续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力量,也是化解农村中出现的种种不和谐,扫除上访怪圈和避免群体性事件的发生,稳步扩大农民民主权利的根本途径.笔者认为,造成桂林新型农民培育效果不佳的原因既有体制、经济投入、教育制度、地区发展上的因素,也有农民自身的文化水平、思想观念因素。这些因素相互作用、交错影响,制约了新型农民培育成效,使新型农民培育面临着困境。因此,提出发挥动力机制,丰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完善组织机制,加强部门协调,形成“多元合力”,加强管理机制,实现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健全自我发展机制,鼓励农民自我发展。

农民 培育机制 精神文化生活 组织结构 管理模式 多元化投入

龙海平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

国内会议

第五届湖湘三农论坛

株洲

中文

447-451

2012-08-2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