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性肠病治疗目标与方案的变迁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炎症性肠病(IBD)无论是溃疡性结肠炎(UC)还是克罗恩病,近年来都有明显增多.这一趋势重复着西方国家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故事,使该病已成为消化系统常见病和慢性腹泻的主要原因,其诊治问题也成为对消化科医生的严峻挑战.近年来,基础研究直接指向临床治疗,取得了划时代的进展,临床循证研究级别的不断提高和处理规范的不断更新,使治疗目标和方案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总之,随着IBD基础研究的进展,治疗的着眼点得以针对发病机制的重要环节予以阻断。有效地控制免疫反应性组织损伤,达到更高的治疗目标。常规药物中,随着分子药理研究的进展有了新的解释,层出不穷的新型制剂给人们提供了治疗药物的超市,有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基于循证医学的、不断更新和完善的临床共识使疾病的疗效和预后大大改观。借鉴风湿免疫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和肿瘤化疗的理念与实践经验,目前强调靶向治疗、早期治疗、长期规律维持和客观评估疗效,特别是黏膜愈合度、疾病活动度以及复发情况等;新型的生物治疗剂单独或整合进入治疗方案,配合综合性和个体化的治疗,不仅可控制发作、维持缓解,还有可能促进黏膜愈合、维持长期缓解、改变自然病程、降低住院率、手术率,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炎症性肠病 药物治疗 临床疗效 生活质量
欧阳钦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消化内科
国内会议
北京
中文
97-105
2012-06-0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