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论系统性地方公共支出结构扭曲的体制根源

利用经验观察判断地方政府支出结构偏差存在与否及其大小往往会产生“幻觉”,可能误将公共资源配置的优化过程也归结为“偏差”。鉴于对“偏差”的经验研究存在难以克服的困难,本文主要从理论上探索了可能形成系统性偏差的机制,一旦偏差机制得以正确的解析,对偏差机制的矫正将优于对偏差本身的矫正。部分文献认为政府竞争会导致地方政府支出结构偏差,但本文的分析指出竞争是中性的,它本身并不产生结构偏差,在政府竞争模型中,偏差来源于地方政府目标函数对地区跨期社会福利最大化的偏离,尤其是地方官员的短视和机会主义倾向。分权与地方公共品供给的相关经验研究指出地方政府的GDP崇拜是导致支出结构偏向的一个原因,本文的分权一集权模型则指出,如果增量公共资本投入导致居民未来福利增加的贴现值大于同等数量即期公共消费导致的福利增加,地方政府的GDP崇拜就具有经济上的合理性。公共品供给模式趋向更分权化还是更集权化,取决于地方化供给的效率优势与地方政府目标函数扭曲之间的权衡。收入分割模型则抓住了中国地方财政体制的某些关键特征,财政权威碎片化导致财政统筹乏力,资源配置无法达到全局最优。财政道德风险模型将地方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不足和拖延视为“柔性”分权体制下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策略性互动的结果。政治经济模型则强调了政治动机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政治均衡与经济效率之间往往存在冲突。

地方政府 公共支出 系统性扭曲 财政体制

汤玉刚

山东大学

国内会议

中国财政学会2012年年会暨第十九次全国财政理论讨论会

厦门

中文

149-156

2012-04-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