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内蒙古翁牛特旗岩画群的田野调查与初步研究

内蒙古翁牛特旗新发现的岩画遗迹是中国人面像岩画传播带上的转折区域,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2012年5月,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岩画研究中心对翁牛特旗的岩画群进行了田野考古调查,对白庙子山、黑头山、牦牛海山、箭眼山等岩画点进行普查,通过测量、拍照、拓片、绘图等方式对当地的人面像、几何符号、凹穴和动物岩画信息作了详细的记录,获得了比较全面的岩画一手数据,是翁牛特旗岩画第一次大规模系统性的调查整理.本文详细描述了四个岩画点田野调查的基本情况,并从符号学、类型学、民族学等角度,尝试用”跨学科综合比较”的方法,对该地区岩画的题材内容、制作方法、分期分区以及分类进行初步的资料解析.翁牛特旗的岩画群所表现出的作画动机不仅具有族群认同和图腾崇拜的神格意义,还包含有生殖崇拜以及仪式的内涵。如果说早期族群崇拜的是遥远的祖先和日月星辰,具有强烈的神格倾向,晚期族群则更多地关注自身,将对祖先、自然或者生殖的崇拜变得人格化。但是不论威严还是欢愉,神格还是人格,精细还是粗糙,都代表了史前族群特定时期的文化历程,都具有不容忽视的文化价值。翁牛特旗的人面像岩画,恰巧位于宋耀良先生所说的三个人面像岩画分布带的转折处。环目人面像的高度抽象性以及类型化特征,似乎显示出其在中国境内人面像传播的道路上处于一个起始的位置。

岩画 人面像 族群认同 图腾崇拜 文化价值

朱利峰

中央民族大学

国内会议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第六届研究生学术研讨会

北京

中文

331-342

2012-11-3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