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住区渐进式保护与更新--以武钢”红房子”工业住区规划为例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工业住区具备优越的区位地理条件和珍贵的历史文化价值,其保护模式值得探讨.本文在梳理渐进式保护规划相关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试图将渐进式保护规划模式应用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住区的保护性规划上,并以武钢”红房子”工业住区为例,对该模式进行初步探索,认为短时间内一次性的大规模保护更新往往对资金的要求比较高,长时间“细水长流”逐渐吸引资金的保护和更新方法对政府和当地的经济要求相对较小,负担也较小。在建筑保护和改造上,本着“低成本,低消耗”的原则,针对不同的建筑的实际情况,进行有目的的保留,整治和改造。在住区街巷空间的保护和改造上,可以采取小规模的方式。在历史片区的保护上,同样采用“从小到大、小规模示范”的方法,可以选取较为完整的一个街坊作为示范,获得良好的人文和环境效益,以此来吸引外来投资,用于下一步更新改造。
工业住区 渐进式保护 建筑改造 规划设计
王妍 赵纪军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国内会议
武汉
中文
159-165
2012-11-1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