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民航旅客运输的区域发展差异研究

航空运输作为综合交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基础性、先导性和战略产业。民用机场是承担民航运输的重要基础设施,已成为推动城市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一体化的新动力。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我国民航进入持续、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改革开放30年机场数量翻了一番,且预计未来10年将要新建的机场比改革开放30年的总和还要多。目前我国机场体系初具雏形,但仍存在机场数量不足、功能定位不合理、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如何通过机场合理规划与布局,实现民航运输区域协调发展,是我国民航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 根据2000~2010年民航旅客运输和经济发展统计数据,按照国家行政区划和七大经济区划两类空间区划,将基尼系数、首位度等统计分析方法运用到民航区域发展差异研究中,并利用象限分区的方法,体现各区域民航旅客运输水平与区内差异及区内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为各省市、各经济区民航旅客运输提出发展策略建议。图s中I区各省市及东南沿海经济区应保持民航旅客运输和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着力避免过分集中和拥挤带来的负面影响。大西南经济区、西北经济区主要应采取的策略是,充分利用民航旅客运输发展超前的优势,推动当地经济发展。中部区、东北经济区主要应采取的策略是,想办法通过大力促进发展民航业,带动经济增长。长三角经济区、环渤海经济区主要应采取的策略是,通过经济转型与发展,进一步挖掘民航旅客运输潜力。

民用航空 旅客运输 区域差异 可持续发展

孙施曼 徐军库

中国民航机场建设集团公司科研基地,北京 100621;北京中企卓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北京 100621

国内会议

第五届中国航空学会青年科技论坛

南昌

中文

704-709

2012-10-0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