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武侯祠的地域特点及其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基于历史研究、价值评估、现状勘察和评估的结论,探讨适合文物特色的保护方案.通过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都武侯祠的保护规划和保护工程的实践案例,分析地域文化特色,从遗产整体性保护和文物建筑保护两方面研究保护对策.武侯祠文物建筑的传统材料和工艺,非常适应当地潮湿多雨的气候。在文物现状勘察时发现,对文物的不当干预特别是增加现代钢筋混凝土材料,不利建筑的通风透气,不仅导致木构件的糟朽,还严重影响室内的附属文物如碑刻和壁画等,引起酥碱、风化等病害。因此,文物建筑的修缮工程将混凝土墙全部恢复为传统的编壁,同时对一些门扇下槛下缝封堵的水泥灰浆进行清除,增加建筑的透气性。此外,成都武侯祠文物建筑的保护不能仅依赖于保护工程的实施,文物的日常监测和维护更为重要,重点应针对灾害和损伤的多发、易发部位,如瓦顶的修补和更换、夹垄等,避免因瓦顶漏雨引起椽子的糟朽。
文物建筑 遗产保护 修复工作 地域文化
项瑾斐
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所 北京100083
国内会议
沈阳
中文
571-576
2012-10-1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