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生产下的均衡问题--OECD模型的系统思考重构与浙江案例
联合生产是农业生产中的普遍现象,也是理解多功能农业的关键,但经济学研究长期以来回避联合生产问题。OECD近年来对联合生产的研究开拓了联合生产研究的新局面,但其模型仍是初步的,本文在OECD的联合生产模型的基础上,使用系统思考方法重新进行了构建,同时以浙江省水稻和茭白生产的实例,构建了一个现实系统,分析了六种情形下的均衡及含义。经济品价格在粮食安全、相对收益、相对价格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具有自我调节机制,两种经济品的价格相对平稳,没有大起大落,上涨幅度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但均衡时,粮食种植面积明显偏低,基本稳定在20%以下,因而对粮食安全造成一定影响;对于负外部性造成的环境问题,正常幅度的税收作用不大,必须附加罚款、标准、法律等手段;补贴对于正外部性的增进效果好于税收对于负外部性的惩罚效果,但对于种植粮食和正外部性来说,作用也非常有限;同时对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采取措施时,相同力度的政策,其作用与正外部性补贴基本一样。由于对负外部性的税收基本不起作用,因而应着重补偿正外部性,同时加强法律和环境标准的建设;农户对于正外部性的维护,并不会改变种植比例,因而有利于环境与粮食安全。但如果耗费了成本,利润会随维护成本的增加而下降,如果农户可以在不增加负外部性的情况下自行消化,则不需要补偿,如果无法消化,则应当补偿。
农业生产 联合生产模式 市场均衡 外部性特征
姬亚岚 陈泓嘉 张玫
浙江农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国内会议
2012年全国中青年农业经济学者学术年会暨全国高等院校农林经济管理学科院长(系主任)联谊会
南宁
中文
737-743
2012-07-1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