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文化大发展与知识产权文化建设

本文从知识产权制度及文化内涵出发,较深入地阐述了知识产权文化建设对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基础和导向作用。认为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进知识产权文化建设,既是促进知识产权事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实践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风尚的有效途径,是推动我国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文化先导和基础保障。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进知识产权文化建设,必须树立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工作作风,要自觉用全会精神指导实践、进一步明确文化改革发展思路,进一步发挥知识产权制度对文化改革发展促进作用。要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深化文化领域改革开放、建设文化人才队伍等方面的任务,明确知识产权工作责任,与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完成知识产权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目标结合起来,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要继续抓好知识产权文化建设工程,打造一批有影响的知识产权文化活动,通过普及性知识产权教育和针对性培训援助,提高文化产业管理者、运营者对智力资源和智慧成果的培育、配置、调控能力,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要引导政府和企业像抓实体经济那样,把文化产业领域的知识产权创造、管理、保护、运用等形成硬性指标,使知识资产的杠杆作用充分发挥,促使人才、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等要素活力迸发,提高文化建设活动的效率。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进知识产权文化建设,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以人为本、面向大众,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知识产权文化需求。知识产权文化从功能意义上看,其首要作用在于“化人”,也就是通过一定的社会宣传和教育培训,使公众熟知并认同知识产权制度内涵,认识并努力驾驭知识产权游戏规则,自觉抵制侵权盗版行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以促进创新和支撑发展,逐步形成尊重知识、崇尚创新、诚信守法的良好风尚。要凝聚各方智慧力量,把人民群众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依靠力量,做到文化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厘清文化的双重属性和文化建设的双重任务,在知识产权文化传播中,坚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原则,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为骨干,以城镇人口特别是企业为重点,构建覆盖广泛的知识产权文化服务体系。

知识产权 法律制度 文化内涵 社会效益

王少冗

中国知识产权报社新闻评论部

国内会议

知识产权文化建设与发展论坛

北京

中文

135-142

2012-12-1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