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针河口附近岸线变迁特征
本文根据1963、1980、1984、1997年的历史地图、数字影像图以及2002、2003年的现场岸滩地貌和岸线测量结果,分析了绣针河口附近岸滩的冲淤变化特征以及人类活动对岸滩变化的影响。根据岸滩冲淤演化的特点,将岸滩分为5段,结果显示:东潘家村以北的沙丘海岸目前处于侵蚀后退状态,平均蚀退速率为6~8m/a;东潘家村至岚山头岸段为基岩海岸,除人类活动影响的区域外,岸滩变化是轻微的:1970年至1974年间低潮线后退40~100m,在岚山头岬角以西的王家庄沿岸,从1963年到1984年,海岸线后退了360~540m,岚山港建港以后,海岸遂稳定在今人工海堤附近;绣针河口区的海岸动态变化主要受人类活动的影响;绣针河口至大新庄岸段主要为堆积性岸段;大新庄至韩口主要为侵蚀性岸段,自1963年至今一直处于侵蚀后退状态.修建人工堤坝和挖沙为研究区内人类活动影响岸滩的主要形式,人工堤坝的修建在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围内有利于海岸线的稳定,而挖沙将直接导致和加剧海岸的侵蚀.
河口 海岸线变迁 冲淤演化 人类活动
赵庆英 王小波 陈荣华 应元康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浙江杭州310012;国家海洋局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 浙江杭州310012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浙江杭州310012
国内会议
长沙
中文
210-216
2012-12-0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