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碎片与焦虑:”钓鱼岛事件”中微博话语对”中国”的理解与表达

”中国”作为一个分析概念,在很多场合被呈现为一个”想象的共同体”.而微博信息的传播被赋予了口语化、情绪化、碎片化的特质,这在近期”钓鱼岛事件”中的表现尤为突出.各种”草根””公知”借助微博这个自媒体平台,宣泄”中国”情绪,表达”中国”认同,既是对语言边界的不断挑战,又在喧嚣中显现出不同的诉求和力量.本研究着眼于对”钓鱼岛事件”中各方的微博话语作一分析,力图揭示出在这种聚焦于”中国”背后的利益冲突与价值取向,从而在另一层面上向数字未来与媒介社会提供某种话语走向的借鉴.作者认为,要揭示这种声音差异背后的力量博弈,应当从历史分析的维度、话语分析(主要是福柯意义上)的维度加以综合考量,以期完整地呈现微博平台上的“乱花渐欲迷人眼”,唯有解决了这一点之后,微博作为社交媒体,其语言生产潜能和行动动员潜能才能得到正确的认识。

微博媒介 话语分析 利益冲突 价值取向

洪长晖

浙江大学

国内会议

安徽省第四届新闻传播学科研究生论坛

合肥

中文

92-96

2012-12-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