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社会化视角下的闲散青少年问题--基于安徽的调查

闲散青少年在社会化工程中,存在以下特点:大多生活处于无序状态,个人及家庭经济状况普遍不好,父母不在身边,缺乏监管。辍学主要源于自身原因,家庭、学校未尽到应尽义务;既有参与社会活动的冲动,也希望改变目前的闲散状态;未就业存在一定的主客观原因,与就业期望值较高相关;同伴群体相互影响,与失足青少年的关联度较高。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家庭结构残缺,即自然解组和人为解组会对青少年的正常社会化造成不利影响,是闲散青少年的重要诱因。学校教育正向功能的缺失,使部分青少年形成不良个性倾向。社会转型会带来社会组织、家庭、学校、就业单位、法律控制、道德约束的弱化,价值观念的擅变、生活方式的变迁以及利益差别的扩大等等,对青少年社会化产生深刻的影响。公共服务的不健全影响着青少年社会化的正常进程。矫治闲散青少年的社会化失范,路径在于解决闲散青少年失管问题、杜绝失学现象、全方位地促进就业等,使其社会化过程得以顺利进行。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形成整体联动的社会管理机制;深化教育改革与加强教育服务工作,尽量杜绝失学青少年的产生;加大对失业青少年的服务力度,逐步解决他们的失业问题。

闲散青少年 家庭结构 学校教育 管理机制 社会化进程

方金友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

国内会议

第八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

北京

中文

152-162

2012-12-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