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對新世紀十年文學的一點理解

在这个重振雄风的新世纪中国文学行列里,从知青文学、后知青文学起步的作家们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人到中年,历尽了青春激情、理想受挫、社会实践,最终形成了表达自我的成熟风格,而他们的美学追求,也构成了一个时代的文学风格。在”五四”新文学传统里,文学潮流变化非常激烈,差不多十年为一个周期,必有一代新人产生,话语中心由此发生转移。这对作家而言,好处是成名早,一般在二十出头就写出了传世之作,反过来看,其对文坛影响力也短,一般也是一二十年左右。如果把当下最有代表性的文学创作放在近百年的历史框架下加以考察,以为当下文学是毫不逊色的。一百年前20世纪第一个十年的晚清文学,是刚刚起步的现代转型,是梁启超先生大声疾呼少年中国的时代,对照两个十年的文学,其成就高低是摆明了的。不能因为有外国汉学家批评当代文学,就偏来高声赞美。如鲁迅所说的,不能因为人家提倡讲卫生,就偏要吃苍蝇。文学艺术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可能对文学作品有不同的理解,这是正常现象。但批评既然涉及自己的文学,就应该认真倾听意见,至少先理解再反驳。当理解了顾彬教授批评中国当代文学的思想脉络以后,才能与他的观点作正面讨论。顾彬教授有一个著名的论点,也是中国的许多批评者都赞同的观点,即:中国当代文学不如中国现代文学,这就是著名的”五粮液”与”二锅头”的比较。至于两个时代的男性作家的比较,情况复杂一些,原因是现代作家中鲁迅创造了一个难以逾越的高峰。因此这类讨论常常会在”今天谁能超过鲁迅”这样的问题面前嘎然终止。这就是超出了”一般水平”的比较。但其实,今天说的鲁迅,已经是个充分偶像化了的、集中了几代知识分子的理想渲染的鲁迅,每一代知识分子都把最前卫的思想理论与最美好的文学想象赋予了鲁迅,使之成了一个不可取代不可超越的高峰。最后一个问题,是新世纪文学与市场的关系。在对当下文学的批评中,文学与市场的关系是一个不可绕过去的问题。既然读者有权利选择作家,作家也一定会照顾到读者群体的阅读趣味。这一点涉及到作家自己在市场上的定位。考察这一现象时不能否认,作家也会考虑到市场效应而使作品变得媚俗的现象。

当代文学 文学创作 意识形态 知识分子

陳思和

国内会议

第二届21世纪世界华文文学高峰会议

台北

中文

69-81

2012-11-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