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现遗产”的理念与实践
”再现遗产”科研平台建立于2009年,缘起子”再现·圆明园”项目的创新性实践.经过此后两年的实践检验和调整,”再现遗产”的理念更加趋于完善、技术更加综合和成熟,并引入了多学科、多视角的碰撞,以多种技术手段向不同受众进行更广泛的展示,同时拓展到了不同类型、不同尺度的考古和建筑遗产项目实践,形成了适用领域更为宽广的系统性科研平台.本文对”再现遗产”科研平台的理念、目标、技术原则和系统架构进行了总结,并对平台上所运行的郑州大河村遗址、北京故宫萃赏楼、北京圆明园遗址、洛阳隋唐富城遗址、新疆库车城市遗存等5个不同类型的实践案例进行了介绍.希望在未来能够对已开展的项目进行跟踪维护、更新和研究深化;拓展新的遗产类型,探索新的技术方案;深入研究大场景海量模型的高效动态调度和高仿真实时动态渲染技术,为公众提供更流畅、更逼真、更美观、更生动的移动漫游体验;并通过移动互联、位置服务、RFID射频技术、体感技术等在文化旅游业的应用和系统性集成,创新文化旅游休闲服务模式。与相似的遗产地(尤其是中国和东亚地区的同类遗产)共同进行遗产保护和传承问题的探讨与合作;在不同的遗产类型间,进行普适性的技术手段、创新应用的交流与沟通;对“消逝遗产的虚拟再现”和“数字遗产的公众分享”等方向的技术原则和标准进行探讨,推进体现文化多样性的遗产数字化国际准则的建立。
建筑遗产 科研平台 资源保护 文化传承
贺艳
北京清华同衡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建筑与城市遗产研究所
国内会议
北京
中文
18-32
2012-10-1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