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社会管理创新”:起源与实践

以社会管理创新为主线的中国社会改革是继前30年经济改革之后,由执政党所发起的最大规模改革,具有显著的全局性、渐进性和复杂性。随着社会治理创新探索日益丰富、改革论争逐步导向深入,这场声势浩大的社会改革正以官方大张旗鼓的形式向社会各层各面扩散、渗透,也刺激着民智潜流涌动,日渐凝聚起社会内生的改革动力。反思改革本身,其还存在诸多问题,最根本者有二:一是改革共识尚待凝聚,亦须进一步清晰。社会改革根本上是要重新构筑国家与社会的二元关系,而在一党执政体制之下推行社会管理创新,就不可回避地需要重构执政党与社会民众之间的二元关系。目前,面对如何在“党领导一切”的政治“红线”之上创新社会管理的问题,执政党顶层试图以两全之道来统一举国意志,但执政党内、思想界及社会民间仍存有较大分歧。这些分歧不解决、未统合,社会管理创新恐怕难以找到正确的发展方向。在缺乏共识的情况下高喊改革、摸着石头过河,不能不警惕社会管理创新走偏或极端化的危险。下一步,执政党需要坚定政治决断,并继续以包容姿态凝聚改革共识。二是尽管社会管理创新已有充分的顶层设计和实践经验储备,但在全面改革的具体实施过程中,顶层设计如何落地,局部实践经验如何全国推行适用,其仍堪忧。事实上,自2004年社会管理创新启动至今,旧式硬性管理体制并未退出历史舞台,各地往往围着旧体制和老做法“兜圈子”,以“创新”之名行打压社会活力之实,加强有余而创新不足,进而导致社会管理越是加强,社会问题越是增多,社会管理似乎陷入了一种不断内卷、愈加复杂却停滞发展的“内卷化”局面。究其原因,就在于现存单一“维稳”思维不仅与社会多元化多样性、经济自由化、开放性等新生价值及既成现实格格不入,也深刻地影响着执政党的革新力度,致使地方官员为保“和谐”之政绩而不愿放弃严控手腕,也不敢向社会放权让利。破解“维稳”心态,代之以“创稳”思维,是社会管理创新取得实质性突破的关键。

社会改革 创新管理 二元关系 执政党

张佳俊 强世功

北京大学法学院

国内会议

中青年改革开放论坛(莫干山会议·2012)

浙江莫干山

中文

371-395

2012-09-1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