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传统民居建筑物理环境探析--以蒙古包为例
当前,关注人居环境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一个潮流,也是各国政府和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对建筑师而言,创建一个宜人的居住环境,是崇高的社会责任,也是必备的职业道德.而一个好的人居环境与建筑本身的建筑物理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以草原牧民的典型居住形式——蒙古包为例,结合草原自然环境、气候特征、毡包材料以及施工构造等方面分析了该居住类型的建筑物理环境,其中,毡房的外围护结构是分析的重点。笔者对存在的不足之处给出了改善建议,如在建筑形体上,要保持蒙古包的原有体形,既坚固耐用,又易于抗震,也能充分体现蒙古包建筑的民族特色;在色彩上,仍以蒙古族的白色和蓝色为主要色彩元素,配以传统的民族符号;在建筑材料上,以创新的观点来建设,可应用专门设计的蜂巢板,这种板既能保温隔热,又能防止虫子进入蒙古包内,还能裁成任何形状;墙上敞开的构造洞被喷上混合着水基胶的可回收纸浆,隔热效果非常好;蒙古包顶部天窗采用双层的玻璃纤维顶,可以漫射阳光,使整个包内沐浴在均匀的阳光中,同时配以圆形铁窗棂起到结构上的支承作用,并在屋顶凸缘的搭界边做防渗水措施等。
蒙古包 建筑设计 结构优化 节能技术 物理环境
董国明 刘加平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安710055
国内会议
呼和浩特
中文
58-61
2012-09-1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