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地区农地流转差异比较的经济学分析--基于地区间比较
农地流转在中国许多地方,尤其是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普遍存在,而且流转的速度越来越快.本文以古典经济学的要素报酬理论为分析工具,探讨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土地流转行为的差异及其规律性,揭示各地农地流转动力的经济学含义,结果表明不论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农地流转双方都在这份土地上获得相对较为满意的预期收益,农村土地资源才能得到了充分利用,这是农户进行土地流转最根本的动机。发达地区农地流转比较顺利且流转效益比较好,有利于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有利于农村土地的规模化经营和农民增收。即在不改变原有的农村土地制度下,通过土地流转会产生“帕累托改进”或“卡尔多最优”等现象。这是建立在农地经营规模报酬递增和投入产出比为正效应的假设基础上,并且需要具备农地经营规模报酬递增相应的经济技术条件。在以资本、劳动力、土地等作为农地流转的基本要素条件下,土地的边际收益大于劳动力的边际收益,而资本的边际收益又大于土地的边际收益,是农地流转的基本条件。这一基本条件在发达地区已具备,而欠发达地区这一条件还不完全具备。欠发达地区要从农业资本、农业技术支持等方面为农地流转创造基本的经济技术条件来发展农业规模经营。农村资本市场发育、农村公共财政支持政策完善、农业技术创新与推广等政策可作为近期的主要政策方向。
农地流转 资源利用 经济效益 地区差异
朱述斌 申云
江西农业大学
国内会议
天津
中文
196-203
2012-09-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