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试论”深度科普”范式的建构--基于主体间性哲学的视界

本文建构并探讨了”深度科普”概念,其具体特征表现为:科学传播主体交互化,即把科学授体同科学受体建构为一种交互主体关系;受体差异化,即科学细分并差异化科学受体,特别关注各种边缘受体;客体精细化,即科学传播客体向精、细方向发展;目的高深化,即把传播知识、转换思维、”变化气质”、培育科学受体的主体意识,建构独立的理性精神和确立自由的主体地位,优化其生存作为其终极目的.综上所述,在我国科学传播事业的具体实践中,扬弃“授体中心主义”,培育“授受交互主体性”理念,树立科学授体(传递者、生产者、组织者、管理者)的“差异”受体意识和“边缘”受体意识,实现科学传播一接受系统结构的科学匹配,为科学接受提供科学理念的保证;促进科学授体工作视界和指导思想的转变,为科学传播提供创新思维保证;培育“边缘受体”科学接受的主体意识,提高其主体地位和作用,为逐步创立我国交互主体性科学传播模式即“深度科普”奠定基础。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科普事业的开展不是为了科普而科普,而是在科普终极目的上,更为注重对科学精神和心智的领会,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精神的学习,并且将其内化为公民的认知模式,提升公民的综合素质,外化为行动模式,建构主体独立的理性精神和自由的主体地位,最终优化自己的生活方式。

科学传播 交互主体性模式 创新思维 认知模式

操奇

广东医学院社会科学部,广东东莞523808

国内会议

第十九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暨2012亚太地区科技传播国际论坛

北京

中文

178-185

2012-08-1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