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近代建筑的发展与变迁研究--以苗栗聚落民居为例
台湾近代建筑发展大致可分为1684年以前的原住民时期,1684-1820年闽客汉人移民入垦的清代初期,1820-1895年间的清代末期,以及1895-1945年的日治时期.本研究以文献分析与田野调查法,探讨苗栗县境近代聚落建筑的发展与变迁.清代初、中期(1684-1820)苗栗县境的城围聚落与民居,在原住民族方面:道卡斯族原是采集与粗耕的经济生活集村,除了汉人迁入与因人口成长而迁村外,均维持原有聚落型态。民居建筑形式则是因气候变迁而改成地面式。宗教信仰则受汉人影响。在闽南族群方面:原为有机发展与开放性的港市、鱼市,后因地理变迁,港口功能丧失,转变为一般街市。民居建筑形式与移民原乡相同。在客家族群方面:与道卡斯族有土地契约关系,但与泰雅族无契约关系且近距离接触,因此族群关系紧张,为防范原住民侵扰,客家人多姓聚居在小规模的城围内。民居建筑形式与移民原乡相同。清代末期(1820-1860),汉人族群开发大致底定,但是族群间因利益冲突引发全台长约60年的械斗,尤其在沿海城市,许多闽籍富商纷纷集资兴建城围,其中中港、后垄、房里等几座海边城围就是这样形成的。道卡族的宗教信仰空间已被汉化。泰雅族、赛夏族宗教信仰则基本不受影响。此时期英国、美国西洋势力则是透过传教士传入苗栗,但影响力极微。日治时期(1896-1945),日本政府以政治力大力改造台湾街道与建筑立面,将西洋都市计划观念、外观设计形式与建造技术从日本引进台湾,使得苗栗县境主要发展中的都市都受影响。
聚落民居 构成元素 建造形式 历史演变
王铭国
北京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国内会议
厦门
中文
61-72
2012-07-1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