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台湾淡水埔顶及鼻仔头殖民建筑空间变迁研究(1628-1945)

本文从历史演进的过程讨论淡水埔顶与鼻仔头殖民建筑的演变,讨论的内容主要以圣多明哥堡、圣安东尼欧堡、红毛城为主体,至19世纪中叶出现了加拿大宣教师教育、宗教建筑及诸多洋行,最后在鼻仔头洋行遗迹不见后,出现了淡水飞行场,这些区域都位在1897年4月24日台湾总督府以汉文公布的淡水“外国人杂居地”分布区域内。 整体而言,台湾淡水埔顶与鼻仔头二个地区遗留下不同世代的建筑与遗迹,包括各式殖民建筑,年代横跨西荷占领时期、汉人垦拓、开港通商到日本统治。17世纪的淡水圣多明哥堡及圣安东尼欧堡代表着当时西方重商资本主义下在东亚殖民历史的扩张,是一段变动的过程,19世纪的埔顶及鼻仔头的建筑群代表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上半叶西方殖民主义扩张及加拿大基督教长老教会至东亚传教融入汉人文化的案例,是一个较为稳定发展的过程。

殖民建筑 空间形态 历史变迁 文化特质

张志源

台湾逢甲大学室内与景观设计系

国内会议

第13次中国近代建筑史学术年会

厦门

中文

73-85

2012-07-1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