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与现代的搭接--20世纪50年代哈尔滨的建筑现象研究
近代的哈尔滨是一座有着特殊文化背景的城市,大量的外来建筑文化为她装点出独特的城市风貌.进入20世纪50年代后,新创作的现代建筑由于很好地融合了近代建筑文化的诸多元素,使原有的城市风貌得以延续.本文选取一批有代表性的建筑实例进行分析,以探讨这种不寻常的建筑现象及其成因.早在20世纪30年代,一批有志向的中国建筑师就开始探索“外来建筑本土化”问题,一批带有中国传统建筑元素的新建筑先后在上海、南京、广州等地被建造起来,南京的中山陵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因此,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有关“民族形式”的探索可以看做当年的续演。受这种大环境的影响,哈尔滨建筑创作中反映“民族形式”的风潮也比较兴盛,并显示出相当鲜明的地域特色。苏联在斯大林的倡导下,大力突出倡导国家民族传统的“民族形式”。其中以国立莫斯科大学教学主楼最为突出。近代的哈尔滨,外来建筑文化成为城市建筑的主体。来自欧洲的西洋建筑文化和俄罗斯的民族传统建筑文化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哈尔滨城市风貌的洋风化十分浓郁,从而构成了鲜明的城市特色。在这样一种特殊的城市文化背景下,新中国成立后的十年当中现代建筑创作的艺术走向就成为非常突出的问题。在一些苏联建筑师的帮助下,哈尔滨建造了几座西洋建筑文化十分浓郁的现代建筑,成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建筑创作的罕见之笔。
建筑遗产 地域特色 建造形式 艺术魅力
陈思 刘松茯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
国内会议
厦门
中文
156-163
2012-07-1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