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抗战时期重庆近郊分散式工业区建设

抗战时期,在重庆特定的地理环境和建厂条件以及防空疏散要求下,以兵工厂为龙头的内迁工厂在重庆近郊的”两江四岸”形成多个分散式工业区,促进乡村的城市化发展.其厂区厂房建设以靠山、临水、隐蔽、因地制宜为原则,创造了战时独一无二的”山洞式”工业厂房建筑群,形成战时首都特殊的城市景观和独特的战时工业文化.抗战内迁来渝的工厂建设在中国近代工业史上占有较为重要地位,正是依靠这些从沿海一带迁来工厂的技术和设备,以及重庆城市本身便利的交通网络和丰富的工业原料资源,重庆迅速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重工业和军事工业基地,为反抗侵略者发挥出巨大的作用。战时分散式工业区建设,促使重庆成为战时全国的工业中心,推动了战时重庆近郊乡村的城市化进程。而因地制宜的战时山洞厂房,是中国近代工业建筑发展过程中特殊的建筑形式,是重庆近代工业遗产的重要组成,今后应重视对其的保护和再利用。

城市规划 工业区 地址选择 空间布局 厂房建设 抗战时期

骆建云 谢璇

广州市民用建筑科研设计院 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国内会议

第13次中国近代建筑史学术年会

厦门

中文

535-540

2012-07-1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