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大麦农艺性状与产量性状的杂种优势研究及遗传分析
本研究以8个不育系及其对应保持系、9个恢复系与按8×9配制的72个杂种大麦为材料,分析了杂交大麦株高、穗下节间长、穗长、单株穗数、千粒重、单株粒重和单株干重7个性状的离中亲优势和超优亲优势以及配合力效应,并对杂交大麦不同性状的遗传参数进行了估计.结果表明,7个性状共出现365次显著离中亲优势,组合出现率为72.4%,不同性状的离中亲优势出现率差异较大,株高、穗下节间长和穗长三个性状的显著离中亲优势组合出现率分别达到98.6%、90.3%和91.7%,且株高均表现为正向离中亲优势;7个性状共出现99次显著超优亲优势,组合出现率为19.6%,其中穗下节间长、千粒重和穗长3个性状的显著优势出现率较高,分别为59.7%、43.1%和20.8%;异棱型杂交种显著超优亲优势出现的比例高于同棱型杂交种;株高、穗长和千粒重三个性状的亲本一般配合力与特殊配合力效应均达到显著水平,穗下节间长的父本一般配合力效应和特殊配合力效应达到显著水平,单株穗数、单株粒重与单株干重三个性状的亲本一般配合力差效应达到极显著差异,特殊配合力的效应不显著;株高、穗下节间长、穗长和千粒重的广义遗传力较高,株高、穗长、千粒重和单株粒重的狭义遗传力较大;株高、穗下节间长、穗长和千粒重五个性状的显性势较大.
大麦 遗传分析 农艺性状 产量性状
张新忠 吕亮杰 吕超 许如根
扬州大学江苏省作物遗传生理重点实验室/扬州大学大麦研究所,江苏扬州225009
国内会议
郑州
中文
336-345
2012-07-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