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微管蛋白靶标类药物及其抗性机制

微管(micrtotubule)是细胞骨架的重要组成部分,几乎存在于所有真核生物的细胞中,其重要作用包括维持细胞的形态、固定和支持细胞器的位置、参与细胞内的物质运输;更重要的是,微管在有丝分裂前期重组成纺锤体,中期染色体分离向两级移动,后期细胞分裂中也有重要作用.微管正常聚合(装配)、解聚(去装配)的动态变化和平衡是细胞运动及细胞分裂周期的重要调控因素. 本文具体分析了微管蛋白类药物主要类型及其抗性机制。 抗肿瘤药物(长春花碱类、秋水仙碱类、紫杉醇类等)作用于脊椎动物组织细胞对抗肿瘤类微管蛋白靶标类药物的抗性比较复杂,仅α-或β-微管蛋白表达水平的提高或降低及β-微管蛋白上的点突变等均可导致对药物的抗药性。 杂草对二硝基苯胺类除草剂的抗药性机制表现在敏感植株的α-微管蛋白转化后并不能得到抗性提高的转化子,敏感植株α-微管蛋白的迁移率比抗性植株的要大,从而说明抗性产生后α-微管蛋白分子量变大。 苯并咪唑类驱虫剂是驱除家畜肠道内的寄生虫应用最多的化学治疗药剂。苯并咪唑类驱虫剂的作用靶标是寄生虫体内的β-微管蛋白,β-微管蛋白上的点突变可引起对药剂的抗性。 植物病原真菌对苯并咪唑类杀菌剂的抗性主要是由真菌体内的β-微管蛋白发生点突变引起。 微管蛋白离体条件下作为药物筛选靶标以微管为靶点的药物研发工作包括对原有药物的结构改造以提高抗有丝分裂活性、降低毒性;联合应用作用于不同位点的药物增强疗效;广泛筛选天热产物及合成半合成化合物以获得有活性的先导化合物;运用现代分子与细胞生物学手段进行作用机制与作用位点的研究。目前,已开发出的微管蛋白靶标类的药物筛选模型有抗肿瘤药物,相信随着组合化学、药物分子设计等的发展会有更多的以微管蛋白为靶标的药物筛选模型被开发出来。

农药 抗性机制 微管蛋白 抗肿瘤药物 除草剂 驱虫剂 杀菌剂

徐建强 陈长军 王建新 周明国

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农业部作物病虫害监测及防控重点开放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95;河南科技大学林学院,河南洛阳471003 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农业部作物病虫害监测及防控重点开放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95

国内会议

中国植物病理学会化学防治专业委员会第八届中国植物病害化学防治学术研讨会

西安

中文

20-33

2012-05-2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