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苯并咪唑类杀菌剂抗药性研究进展

苯并咪唑类杀菌剂具有内吸、广谱、高效的特点,但近年来抗药性问题凸显,严重威胁田间农作物病害防控,其中以多菌灵的抗药性现状尤为突出.本文简要介绍了国内外苯并咪唑类杀菌剂及其抗药性的研究进展,并详细综述多菌灵的抗药性机制,为制定这类药剂的抗药性治理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苯并咪唑类杀菌剂常常被认为是典型的高抗性风险药剂,主要原因是这类药剂作用靶标单一,病原菌很容易发生抗药性突变病菌对苯并咪唑类药剂的抗性与对该类药剂的排泄作用和解毒代谢等生化过程无关。因此,与β-微管蛋白亲和性的降低被认为是病原菌对这类药剂产生抗性的生化机制。研究表明,禾谷镰孢菌多菌灵抗性菌株的α、α2、γ-微管蛋白基因均未发生突变,与抗药性无关。然而发现另一β-微管蛋白基因(β2-微管蛋白基因)编码的167位、198位、200位氨基酸发生突变与菌株对多菌灵不同抗药性水平密切相关,从而推测该微管蛋白位点突变可能导致禾谷镰孢菌对多菌灵产生抗药性。为了延缓或治理病原菌对苯并咪唑类杀菌剂的抗药性,杀菌剂抗性行动委员会( FRAC)建议将这类药剂与其他作用机制不同的药剂进行混用或轮换使用。

苯并咪唑类杀菌剂 抗药机制 混合用药

张雷刚 贾晓静 陈长军 周明国

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江苏南京210095

国内会议

中国植物病理学会化学防治专业委员会第八届中国植物病害化学防治学术研讨会

西安

中文

68-83

2012-05-2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