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黄海夏季海雾的边界层结构特征及其与春季海雾的对比

利用海上浮标站、高分辨率数字式探空仪等多种观测手段和三维中尺度模式,对2008年7月7-11日一次夏季黄海海雾过程的边界层结构特征进行了观测分析与数值模拟,并将结果与春季的黄海海雾个例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夏季海洋大气边界层(MABL)中无强逆温层,静力稳定度较春季下降,有利于湍流的发展.加之水汽量较大,容易形成比较厚的雾层(500m);春季低空有明显逆温层,水汽供应量较少,但强稳定的层结可以使水汽局限于比较低的空中,形成比较薄的雾层(200m).在夏季风控制下,青岛近海海洋大气边界层(MABL)中高、低层气块均来自海洋上空,温湿属性差异不大,使得温度垂直差异较小;春季海洋大气边界层中高、低层气块分别来自陆地和海洋,来自陆地的暖、干气流和海洋的冷却效应导致强逆温层和雾区上方干层的出现.夏季海雾的含水量大,水汽在凝结成雾的过程中放出更多的凝结潜热,雾中的海表面气温(SAT)明显高于海表面水温(SST);春季雾顶强烈的长波辐射冷却和湍流混合使雾中气温明显下降,雾中SAT与SST更加接近,甚至出现SAT小于SST的现象.以上结果有助于对海雾形成机制的认识.

海雾 边界层结构特征 海表面气温 海表面水温 逆温层 季节差异

任兆鹏 张苏平

青岛市气象局,青岛266003;中国海洋大学,物理海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海洋-大气相互作用与气候实验室,青岛266100 中国海洋大学,物理海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海洋-大气相互作用与气候实验室,青岛266100

国内会议

2012年全国重大天气过程总结和预报技术经验交流会

北京

中文

329-334

2012-03-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