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布鲁姆”在网络非正式学习中情感领域的启示与应用
克拉斯沃尔和布卢姆等在1964年提出把情感领域目标分为五个亚领域,即接受(注意)、反应、价值评价、组织、由价值或价值复合体形成的性格化,从而开启了对教学目标更细致有效的分析.然而,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信息技术、无缝学习影响着人们原有的学习习惯,美国教育专家Michael Fisher在2009年首次提出了”数字布鲁姆”,按照认知领域”识记、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建”六个层次,将”可用于学习的25个工具”进行分类,旨在与教师和学生共享优秀、实用的信息化工具以促进学习.克拉斯伍、布鲁姆等人的情感领域内目标分类启示人们,情感或态度的教学是一个价值标准不断内化的过程。学生必须经历接受、反应和评价、组织等连续内化的过程,才能将它们转化为自己信奉的内在价值。然而,在网络环境下开展的非正式学习,由于学习时间碎片化、学习对象成人化、学习场地移动化、考核机制个性化,不同的信息工具在学习效果中起的作用和影响效果不同,锻炼的能力也大为不同。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工具,更好的开展、促进、推广网络环境下的非正式学习,还需要教育技术人共同的努力、研究。
非正式学习 情感分析 数字布鲁姆 网络环境
沈忱 乔爱玲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北京,100048
国内会议
广州
中文
377-381
2012-12-2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