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小麦种植区提取及生育期遥感监测研究
建立安徽省冬小麦面积提取和生育期监测模型.利用8天合成的MOD09A1数据产品计算出的增强型植被指数(moderate-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enhanced vegetation index,MODIS/EVI)序列数据,在利用HANTS(harmonic analysis of time series)滤波重构EVI时序数据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冬小麦生长季内的种植结构、物候历特征及其时序EVI曲线特征确定提取模型,对安徽省冬小麦的播种面积和播种期、抽穗期和收获期等关键生育期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冬小麦的播种区域主要位于淮北平原和江淮之间丘陵地区;由于混合像元的影响,播种面积与统计结果相比较偏大.冬小麦生育期地面监测的统计时间尺度(旬)与采用的EVI时间尺度(8天)存在一定差异,但二者的播种、抽穗和收获期在整体上可较好地吻合,2008年10月~11月上旬,安徽冬小麦自北向南陆续播种,大约至11月上旬播种结束;4月上旬左右冬小麦自南向北进入抽穗灌浆期;5月下旬开始,冬小麦自南向北陆续成熟并收获;遥感监测的结果与地面监测的结果相比没有明显的差别.应用MODIS/EVI时序数据,可有效监测安徽省冬小麦的播种面积和生长发育期的空间分布,提高农业监测的精细化程度.
冬小麦 播种面积 生育期 遥感监测
何彬方 冯妍 荀尚培
安徽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合肥230031;安徽省大气科学与卫星遥感重点实验室 合肥230031
国内会议
武汉
中文
1009-1016
2012-10-2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