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人工湿地水生大型无脊椎生物群落结构之时空变化性之研究:群落指标应用在评估人工湿地复育成效之探讨

近年多功能人工湿地在全球各地皆开始发展,用以取代因经济发展及都市化过程中被人类活动所破坏的天然湿地及其支持的各种生态功能(包括污水处理、生物栖地提供、气候调节、蓄水防洪、景观改善及环境教育等).过往用以评估人工湿地效益的指标普遍针对污水处理效益,然而随着多功能人工湿地逐渐被受社会重视,极有需要发展有效评估不同生态功能以反映人工湿地复育成效的生态指标,并作为长期监测工具及建立管理策略的依据.人工湿地系统中,底栖大型无脊椎生物为主要消费者及食物链连接者,亦因其采集容易、生命周期较短、种群丰度大且不同种群对不同环境有相异的抗压特质等特征,大型无脊椎生物已被广泛应用在水域生态系统中作为监测生态环境的指标性群落.因此,本研究探讨水生大型无脊椎生物的多样性与群落结构在多功能型表面流人工湿地中的时空变化,并评估其应用作在人工湿地生态功能及复育成效的生态指标的可行性.本研究样地位于台湾北部两个主要表面流淡水人工湿地:新海桥人工湿地第二期(HS2)和打鸟埤人工湿地(DN).本研究分别在2009~2010年冬、夏两季进行采样,以探讨水生无脊椎生物的群落结构在人工湿地中不同污水处理阶段的季节性变化,由受影响的无脊椎生物的群落结构及演替,反映表面流人工温地在不同污水处理阶段的营养固留效用,配合人工湿地主要环境参数,建立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功能的生物性监测指标.

人工湿地 底栖大型无脊椎生物 生态功能 生物多样性 群落结构 时空变化

任秀慧 卞文俊 黄科溥

台湾大学生物环境系统工程学系

国内会议

第十六届海峡两岸水利科技交流研讨会

合肥

中文

448-449

2012-10-1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