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旱域水潦:明清黄土高原的城市水患与拒水之策--基于山西12座典型城市的考察

本文将关注点由以往因“缺水”而注重对“用水”的研究平移至因“水患”而产生的对“拒水”问题的考察上。本文探讨的主题为发生在城市中的水患现象,具体研究对象则是笔者选取的山西12座较有典型意义的城市。之所以考察城市水患问题,原因之一在于城市作为官府衙署的所在,是地方统治的中心,官方往往会给予更大的关注,因之保留了丰富的文献,二则在于城市聚集了比乡村更为大量的人口,从而成为一定区域中社会运转的核心,在地方社会中有着比乡村更为重要的意义。通过考察山西的12座城市,可以发现,频繁发生的水患严重影响着城区民众的日常生活。其在表现形式上可以分为两类,一为城外洪水之患,二即城内积水之灾。其中,洪洞、闻喜、太原、介休等城在两种水患形态上均有体现,夏县、垣曲、灵石、临县、兴县、静乐等城集中表现为外部洪水对城市的威胁,保德、河曲二城则突出地体现为城内水患现象严重。由本文的探讨可知,区域年降水量的多寡与城市水患的轻重并无高度的相关性。研究发现,本文考察的12座城市的下垫面均不令人乐观,首先城区地势多不甚平坦,有的呈现为倾斜特征,有的则高下不一、沟壑遍布,这在遭遇较强降雨时极易造成洪流冲击街巷、积水成涝的状况。其次,除保德、河曲二城之外,其余10座城市均濒临河流或沟峪,其比降较大,每逢暴雨,洪水建瓴而来,往往对城区造成危害。另一方面,河流高含沙量的水文特征也加大了水患发生的概率。最后,城区湖池对洪水能够起到调蓄作用,从而可降低城市水患的破坏力。地方社会的拒水之策实际均是围绕改善城市的下垫面条件而展开,这些举措包括筑堤防、浚城濠、挑引河、建瓮城、掘水道、凿(扩)涝池、辟水门等,十分丰富、多元。

干旱地区 水患现象 拒水策略 明清时期

李嘎

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

国内会议

2012年中国历史地理国际学术研讨会

天津

中文

246-266

2012-09-2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