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界”的动与静:清至民国时期蒙陕边界的形成过程研究

蒙陕交界带伙盘地位于毛乌素沙漠与黄土高原的交接带,是半干旱气候带向干旱气候带过渡的边缘地区,同时也是历史时期沙漠变化较明显的地区.蒙陕交界地带这一特殊区域,清至民国时期蒙陕边界的形成过程实质上可以视为伙盘地移民社会构建的过程,在清政府、民国政府、蒙旗贵族、天主教堂、地方士绅、基层民众等不同阶层的关注下,晋陕边民由原来的雁行式流动人口向定居型人口转化,移民规模逐步扩大、伙盘地村庄化进程随之加快,这在客观上促使伙盘地的地域范围发生错综复杂的变动。晋陕移民向草原腹地不断延伸,伙盘界石的不断北扩,农牧界线逐渐北移、错位。至清代末年,伙盘地已具有1806处村庄,可与陕北沿边六县的边墙内的村庄数等量齐观。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政府当局逐步加深对该区域的认识,而这种认识在伙盘地的初步形成、逐步发展乃至极度扩张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蒙陕交界地带认识的不断深入并不意味着政府当局在进行相关的政令调整过程中能够颁布、执行符合实际情况的政令,相反,政府当局的举措往往会带来政令的混淆不明和行政能力的低下,从而使得地方官员在这种本来就很难定量、定性的地区,根据自身的利益采取虚报或是瞒报的手段来藏匿真实的土地数字。而汉族移民则充分利用这种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协调过程中的漏洞,在蒙陕交界地带从事农牧业生产,从而间接地增强了伙盘地扩张的自发性和不确定性。此外,伙盘地居民的思想观念、文化、心理状态随着边外定居生活的开始、稳定而发生着变化。这种变化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和心理现象,它不像自然环境那样存在着地带性规律或非地带性规律,它在改变原有土著居民(多是蒙古族)的同时,也在因人因地而变。这种变化带来了区域社会的变迁,推动独具特色的伙盘地移民社会的形成,从而进一步固化了新的移民社会对于逐步形成的伙盘地范围的认同,并为民国时期陕绥划界的争端和新中国成立后蒙陕界线的划定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省域边界 历史变迁 清代 民国时期

王晗

苏州大学社会学院历史系

国内会议

2012年中国历史地理国际学术研讨会

天津

中文

357-369

2012-09-2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