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乡村环境景观变迁研究:以桃园地区为例
本研究之目的即透过对区域性的乡村景观变迁进行脉络分析,以了解其在发展与环境变迁过程中之乡村景观主体演变的概况与特征。本研究综合近代台湾地区环境发展政策的脉络,分析对于桃园地区乡村景观的演变,对于桃园乡村景观特征的变化分析包括——乡村景观主体的解构与再建构:在工业化过程与城市扩张的压力下,桃园乡村地区的景观主体逐渐从农业转变为间杂工业与集合住宅的结构,亦即农业景观的斑块化。现代化下农业生产特质的转变:市场需求决定生产形态、劳动力不足形成专业分工与代工。传统农业基础设施的消失:在埤圳系统的农业灌溉设施与防风林则因水田的减少而逐渐崩坏。农业休闲化、产业化、分工化:反映出乡村地区提供都市人口的游憩服务之关系,以及乡村地区农业的生产性功能的转变。通过对于桃园地区乡村景观变迁的探讨可以发现桃园地区在受到工业化与都市竞争的影响下,快速发展城市化、加深城乡间的差距。但城乡发展通常是一体两面的,当忽视乡村地区逐渐缩小、碎块化时,代表的是不永续的环境发展正在发生。
乡村地区 景观特征 主体演变 斑块化结构
廖慧怡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国内会议
天津
中文
594-607
2012-09-2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