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中朝之间海上通道研究
基于历史原因,从泰昌元年(1620)到崇祯九年(1636)的16年里明朝和朝鲜都极力维持着海路的畅通,也正是基于同样的原因,明朝与朝鲜之间的海上通道最后完结.朝鲜通往明朝的海上通道早期登船在宣沙浦。朝鲜使团西行的第一站是椴岛。离开椴岛向西航行,就是中国的大鹿岛,两岛之间直线距离约为160里,大鹿岛西南130里为石城岛,这里是朝鲜使团船只常常停泊的地方。石城岛西南约80里为长山岛。广鹿岛西南百余里有三山岛,是往来船只又一停泊地。三山岛西南60余里为平岛,是朝鲜使船又一经常停泊的港湾。明朝初年,朝鲜使团海路朝天,要过渤海海峡到登州,旅顺口是必经之地。天启年间,从朝鲜到中原的海路从登州上岸,崇祯二年四月,明朝政府根据袁崇焕奏请,改朝鲜贡路经觉华岛和宁远。客观地说,海路开辟是无奈之举,与陆路相比,使团随时都面临着来自大海的威胁,甚至死亡。海路靠帆船,帆船靠风,载舟覆舟,风是决定因素。处于这种险境之中,海难就不可避免了。尽管遇到种种困难和风险,但海路的开通还是给双方带来了很多好处。抛开政治话题,仅就贸易来说,与以前相比,双方民间贸易进入一个大发展时期。崇祯九年四月,皇太极在沈阳举行称帝大典,改汗为皇帝,改后金为大清。十二月,皇太极亲征朝鲜,并迫使其与明朝断绝关系,成为自己的藩属国,崇祯十年四月,明朝政府派遣武官护送金育使团回国。闰四月二十三,在明朝四艘战船的护送下,朝鲜政府最后一个使团在宁远起航,五月初十,回到出发港石多山,六月初二,向朝鲜国王复命,从此,朝鲜与明朝之间的海上通道完全断绝。
海上通道 历史演变 明朝末期 朝鲜
张士尊
鞍山师范学院
国内会议
天津
中文
647-656
2012-09-2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