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预防性保护研究--传统囊匣的制作工艺
囊匣制作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文物收藏和保护工作必不可缺的一项措施;也是区别于文物修复与复制工作的一项已臻成熟的技艺。衡量囊匣制作工艺最重要的标准是:囊匣制作必须要先保证文物在受到一定的外力袭击的情况下,不能受到任何损害作为第一宗旨。外匣制作必须做到外观面料平整,图案纹样自然吻合;外观方正规矩、整洁美观。内匣制作必须符合各种材质、各种规格、各种形式的文物保护要求。要根据文物的大小尺寸、薄厚程度、易损部位的特殊要求,以及器物摆放平稳美观等需要,设计出内囊的结构样式,再精确她测量出制作囊匣应放出的作缝.才可以进入制作阶段。以清乾隆青花折枝三果僧帽壶的囊匣制作为例,总体的设计思路是,为了绝对确保安全,万无一失,壶底和壶盖必须分开制囊,中间用隔断墙分开。具体如下:僧帽壶的壶主体置于囊匣右侧,四周留足余量。壶倒放并以壶鼓肚部位作为支撑点,它的支撑力度应是文物体最大的,也是最结实的部位。壶盖置于囊匣的左侧,但壶盖的直径有限,左侧囊位会留出较大的多余部分,为此,从总体考虑,为了增加囊匣的整体美观,增加它的和谐摆放,需再制一个假囊,即作为空缺部位的补充,又可以起到一定的装饰作用,增加囊匣的总体美观。囊匣设计制作作为一项独立的文物保护工艺,它是与文物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随着自然科学的进步和工艺技术的发展,国家对文物保护工作的高度重视,囊匣制作在工具使用、工艺方法、材料更新诸方面,也有了新的发展和改进。
囊匣 制作工艺 文物保护 内囊结构
宋旸 王海红
故宫博物院,北京100009
国内会议
镇江
中文
374-378
2012-09-1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