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长江三角洲高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

自从1951年美国创建世界上最早的高新技术园区——斯坦福工业园以后,世界各国纷纷建设各自的科技园区,将其作为实施本国高新技术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的重要基地.我国于1991年正式批准设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高新区”),此后国家高新区建设全面展开,发展迅速.到2010年,国家级高新区数量达到83家,高新区发展也经历了20年的发展历程,前10年是国家高新区的创业生存期,主要经济指标基本实现年均50%的增长率,顺利完成初期建设的任务;后10年是国家高新区”二次创业”发展战略的实施阶段,通过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有力地带动了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素集聚迅速.增长极作用明显、)软硬环境进一步优化、研究开发能力较弱,产业国际竞争力不强。国外高科技园区的成功经验与我国高新区自身的发展实践表明,高新区的持续发展只有通过激活高新区自身的科技创新才能实现。因此,长江三角洲各高新区今后的发展重点应是由注重招商引资和扩大建设项目向优化创业与创新环境转移,形成开发区内适宜的微观创新与创业环境;在中观层面上则应注重创新质量,优化配置区域科技资源,发挥高新区各自优势,加强高新区之间在竞争基础上的分工与协作;在宏观层面上,高新区功能的发挥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与体制的创新,要进一步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另外还应该优化创业环境,培育创业氛围、加强高新区的分工与协作、实施体制创新,加强政策扶持、加快绿色发展,打造园区品牌。

区域经济 创业环境 技术创新 政策扶持 品牌建设

谢守红 苏成真 邵珠龙

江南大学商学院

国内会议

2012年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年会暨后发赶超与转型发展高层论坛

贵阳

中文

266-272

2012-08-1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