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生态畜牧业建设的新制度经济学解释--青海个案
青海省是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发源地,是我国重要的水源地和生态屏障,被誉为”中华水塔”.青海省拥有天然草场5.47亿亩,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51%,是我国五大草地畜牧业发展基地之一.牧民只注重牲畜数量而忽视经济效益和生态保护.通过上述分析,笔者提出如下建议,首先关乎国家生态安全的青海生态,没有国家强有力的制度供给,畜牧业生产体制机制的改革就不可能成功,改革也就无法获得潜在的利益,也不可能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改进。其次高原牧区改革不能忽视产权改革,在坚持稳定草场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积极创新经营模式,才能实现规模经营和草场的正常流转,政府在强化制度供给的同时,要尊重牧民的现实需求,要善于发现、支持牧民的创新活动,并予以引导,使诱致性制度变迁能够与强制性变迁形成合力,从而提高制度绩效,正式制度的提供要充分考虑牧民的非正式制度,只有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相匹配,才能够降低制度安排的运作成本,也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畜牧业 规模经营 制度供给 草场流转
张志梅 李双元
青海大学
国内会议
贵阳
中文
418-423
2012-08-1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