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资源型经济及其转型模式:国际案例比较与经验借鉴

纵观资源型国家/区域,有成功规避”资源诅咒”的国家,如挪威、20世纪初期的美国、博茨瓦纳等,其资源开发推动了国家/区域的经济增长;有陷入资源优势陷阱、遭受”荷兰病”、寻租腐败等”资源疾病”困扰的国家,如荷兰、尼日利亚、塞拉利昂等,其资源开发引起”反工业化”、制度弱化等进而导致经济增长的滞缓;也有一些国家/区域,存在”福”、”祸”双重影响,如德国鲁尔、法国洛林地区以及我国典型的资源型省份——山西等,一方面,资源开发快速推进了区域的工业化进程,另一方面,因为对资源的过度依赖及资源枯竭的威胁而面临诸多发展难题.本文主要分析了资源型经济及其转型模式分类:资源型经济发展模式、资源推动型的优态发展模式与”资源诅咒”的规避、资源诅咒型的病态经济发展模式与”资源疾病”的治理等,针对目前提出的问题,笔者提出如下建议和对策,综合成功规避”资源诅咒”的理想模式、探索针对”资源疾病”的治理模式、跳出”资源陷阱”的转型模式,其关键在于资源开发获取的收益究竟要如何分配与使用。资源开发带来的高额收益如果能够合理分配与转化,将走上一条资源推动型的经济发展道路;但如果不能得到合理的分配与转化,则高额收益成为经济主体追逐的目标,会引发冲突与寻租等社会问题,也会强化资源部门的发展、挤出制造业与人力资本,走上一条贫穷的、重复性的对资源部门严重依赖的资源主导型、甚至资源诅咒型的发展路径。资源开发路径一旦形成,就将区域发展锁定在资源财富以及区域财富总量不断流失的、对资源部门严重依赖的区域发展路径,陷入资源优势陷阱。要突破或者避免进入这一循环,需要在初始条件下改变资源开发条件,或者及时地将资源开发收益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财富。发展路径的突破在于初始资源开采方式的选择或者是对资源收益进行合理分配之后保证资源财富向其他资本财富形式的转化,如对于教育、科研、技术的投入,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增强区域人力资本积累,提高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区域竞争力,形成富裕的、多元化区域经济发展模式。资源财富的转化,为区域集约型开发提供了条件,以高技术、高技能劳动力替代了资源损耗,使资源走向可持续开采的道路。

资源型经济 转型模式 收益分配 资源消耗

景普秋

山西财经大学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研究院

国内会议

2012年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年会暨后发赶超与转型发展高层论坛

贵阳

中文

629-642

2012-08-1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