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性实验的设计与实施
计算机基础教学作为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其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而计算机数据库技术与应用课程是计算机基础教育“数据管理与信息处理”知识领域的核心课程,这类课程的教学,一方面要突出相应领域问题求解的核心思想和基本技术与方法,另一方面需要通过小规模的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使学生领悟应用系统级的问题求解方式。本文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指导思想,提出一种创新性实验的设计与实施途径。而创新性实验的设计与实施,避免了一般程序设计课通常会遭遇的问题:教师感觉难教,学生感觉难学。本文提出的这个方法,从实验的设计到最后的实施与完善,学生自始至终为解决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而学习,而且学习过程中充分体会到了利用计算机这个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独特方法及其特点。问题的求解过程,就是计算思维能力得到逐步提高的过程。并且学生充满了成就感,对大一新生而言,能够完成这样一个功能相对完备而复杂的数据管理系统,内心充满了成就感,因而对后续课程的学习也充满了自信。以及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由于任务的复杂性,实验的实施过程中,学生自行组织小组完成系统的开发任务。每个成员的任务明确,但遇到问题时又可以共同讨论解决。这种既分工又合作的关系,使每个学生充分体认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创新性实验在教学中已实施了两年。两年的实践证明,与以往的教学相比,这种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及对所学内容的认同感,同时也促进了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与教学水平,所谓教学相长也。当然教学中也碰到了不少问题,比如由于课时数的限制,实验的开放性、可扩展性与课时短缺之间的矛盾凸显,教师与学生只能利用大量的课外时间;教师试图通过创新性实验的设计与实施实现个性化教学,但由于师生比的严重失调,导致“因材施教”的难度增大;在评价环节,也是由于师生比例的问题,目前也只对小组工作进行评价,而没有对每个小组成员作进一步的考核。在今后的教学中,将更注意创新性实验的难度把握,始终让学生处于“跳一跳,够得着”的状态,既不因为问题太过容易而产生藐视心理,也不因为太难而产生疏离感继而退缩不前;逐步实现小班化教学,真正实现因材施教的理念,进一步完善现行的评价体系,从而真正提升每一个小组成员的计算思维能力。
高等院校 数据库课程 创新性实验 教学设计 计算思维
周全书 马海燕
浙江理工大学信息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国内会议
宁波
中文
155-157
2012-08-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